书法艺术中的批评严重失语。
批评,是批语与评论的组合词,其内容可以褒义,也可以贬义,即可以捧也可以骂。
中国文化和文艺批评,从春秋战国到汉、魏晋南北朝,从隋唐、宋到元明清,一直是不断成熟和丰富多彩的,并一直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的美学和价值批评主流,形成了对具象和抽象、对天道和社会、对上流社会和民间田野、对情感和责任、对当担和自由等多系列的表达和阐释的词库和模型。
在近代白话文兴起后,强调文字要明白如话,强调文字平民生活化,抛弃了不少雅化和精湛的词库;革命文化更是鞭挞和摈弃革命词汇以外的几乎所有的雅化和精湛的词库和模型,集年月下来,文化和文艺批评丢失了前人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大部分雅化词汇和深刻意念,只剩下苍白的好与坏、进步与反动、伟大与渺小等粗浅的对比。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独特巅峰产品,它的批评更需要在形而上和人文底蕴的基础上的数千年传承的精湛词库和模型。但是现在的书法批评十分苍白和肤浅,绝大部分人对作品的批评只能简单说出“好”、“较好”、“不好”,少有其它。首先是批评者自己没有底蕴,另外就是失语,没有自己的词库和模型,难以真正阐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认知。
近代书法艺术受到西方文化引导,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将书法简化为“线条的艺术”,从而抽掉了书法艺术的灵魂:“人文底蕴”。这又进一步打击了积累数千年的中华书法艺术的主流价值观。
批评和批评者的苍白和失语,怎么可能激励和引导伟大的艺术作品?
很多书法界人士对丑书的批评,特别是贬派,多为痛恨和咒骂之词,没有基于人文觉悟的揭露和批驳。对丑书的褒派也好不了多少,多是围绕着“宁丑勿媚”一句筑堤自卫,侈谈“别人不懂”、其实自己也不懂的无词的“境界”,根本没有进入真正的艺术批评,更谈不少形而上的阐释。也是失语。
其实当代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其批评都存在失语的问题。因为失语是当代中华文化的普遍现象。
文化和文艺的失语,不只是中华文化问题,还是中华文明问题。值得重视。